三峡学院经济类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有何特色
三峡学院经济类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有何特色1.学科特色
本学科以探究三峡库区移民与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规律为己任,紧扣“反贫困”这一主题在库区城镇化、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等领域展开持续的科学研究,探究生态环境强约束下库区“三化”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;致力将“和谐三峡论坛”打造成为三峡发展的“思想洼地”、全国唯一的“三峡问题”研究平台及学术界、产业界和政府共话三峡发展的交流平台;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在库区特色工业发展、库区农业产业化经营、库区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等研究领域已经凸显鲜明的学科特色。
2.学科优势
学术队伍实力较强
本学科队伍现有36人,其中,教授13人、副教授14人,高级职称占76%;博士14人,在读博士7人,博士(生)比例55%;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,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,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人选3人,兼职硕士生导师4人。特别是近三年来从西南财经大学、湖南大学、暨南大学、四川大学等引进了一批年轻博士,学缘结构、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进一步合理化,有力提升了团队的研究能力。
科研成果丰硕
近五年来,本学科共发表学术论文299篇,其中在《会计研究》、《光明日报》(理论周刊)、《中国农村经济》、《农业经济问题》等权威和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,CSSCI期刊论文103篇,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88篇,EI检索19篇;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5部;科研获奖16项,其中重庆市社科奖、科技进步奖和发展研究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。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4项、其它省部级项目66项、委托项目12项;科研经费达793.86万元。
学科平台亮点凸显
按照“共建共享、服务库区”的建设原则,本学科几年来建立了多个科研平台。现有市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——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;市级学会1个——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研究会;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——三峡库区移民与经济发展;重庆市“十二五”立项重点建设学科1个——区域经济学。还建有应用经济学文献资料中心,藏有图书资料19 余万册,仪器设备160余套。
教学与人才培养取得成效
本学科有市级教学团队1个,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、西方经济学、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等8门校级精品(重点)课程;承担市级教改项目4项,校级教改项目近20项;队伍中15人次获 “优秀教师”、“师德标兵”、“最后学生爱戴老师”等国家级、省市级、区校级等荣誉称号;在校本科生发表论文12篇,获科研项目立项43项,获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、全国三等奖1项,重庆市级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4项、三等奖5项,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2人次、二等奖1人次、三等奖5人次。有35名同学考取了“985”、“211”高校研究生。兼职硕士生导师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32人。
学术交流范围广泛
本学科与日本东京大学、圣泉大学、东南大学、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,与国务院三峡办移民咨询中心、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等有关院所建立了常年学术合作机制,已连续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4次,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和交流学术论文15人次。
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成效显著
本学科正在实施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、国务院三建委委托课题3项;正承担“凯源天然气千方可控经销成本研究”、“万州30万尾大鲵产业化商业模式及综合技术研究”等库区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10项,科研经费近160万元;《万州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研究》、《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产业组合研究》、《以契约创新助推农地流转实现库区农民增收》等系列研究报告被省市区政府领导批示25件次,并累计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5次;致力于“研究三峡、服务库区”的学科特色,以“和谐三峡论坛”年会、《三峡观察与研究》季刊和《三峡库区年度发展研究报告》的形式推介历届有关“三峡发展研究”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,为库区与应用经济学学科良性互动发展构建有效机制。
- 重庆2025年高职分类考试(对口专科批)第三次征集录取信息公布
- 重庆2025年高职分类专科批考试第三次征集录取信息公布
- 重庆2025年高职分类考试(高职对口专科批)考试第二次征集录取信息公布
- 重庆2025年高职分类专科批考试第二次征集录取信息公布
- 重庆2025年高职对口专科批(服装设计与工艺类)第3次征集缺额计划
- 重庆2025年高职对口专科批(护理类)第3次征集缺额计划
- 重庆2025年高职对口专科批(土建类)第3次征集缺额计划
- 重庆2025年高职对口专科批(旅游类)第3次征集缺额计划
- 重庆2025年高职对口专科批(会计类)第3次征集缺额计划
- 重庆2025年高职对口专科批(电子商务类)第3次征集缺额计划
- 重庆2025年高职对口专科批(电子技术类)第3次征集缺额计划
- 重庆2025年高职对口专科批(畜牧兽医类)第3次征集缺额计划